2013年8月25日至9月25日,我和我的同事张丽有幸参加了“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究班”的学习。这次学习是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委宣传部、省军区和省委党校联合组织的,参加学习的成员不仅有高校教师,还有来自于科研单位和军队的工作人员,不同行业和不同的思想互相融合、互相碰撞,因此在这为期一个月的学习期间,不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后期的学习考察,都使我们受益匪浅,记忆深刻。
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才能使我们的课讲得更精彩、更接地气、更与现实结合,除了不断提升我们自身的理论业务水平之外,“走出去”感受现实、丰富阅历,而不是整天关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不失为一条捷径。这次党校的学习,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次这样宝贵的机会。学习的最后一周是实践考察活动。主办单位提供了两条考察线路:一是赴珠海、深圳考察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二是赴云南考察滇湎抗战的足迹。我和张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云南,我们对那片有着悲壮史诗的土地充满了敬意和向往。
以前我对于云南的理解,仅仅是中国西南边陲的一个省份、滇湎抗战的主战场,这次云南之行使我对云南的历史、风土人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云南之行的第一站是昆明,昆明留给我的印象之一,这不仅是一个四季开满了鲜花的城市,更是一个有着文化历史的城市。在昆明,有著名的一文一武两所学校,文指西南联合大学,武指云南陆军讲武堂,前者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后者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家、革命家。而这两所学校,恰是我们在昆明考察的重点。
云南陆军讲武堂位于昆明城中心,旁边就是风景秀美的翠湖。这座著名的军校始建于1907年,是清王朝为了挽救垂亡的封建统治地位,镇压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开始效仿西方,建立新式陆军,兴办的军事学堂。1909年正式开学,1928年结束,共招生过学生4000多人。革命运动兴起后,同盟会在讲武堂建立了秘密组织,在师生中传播革命思想,开展革命活动,扩大同盟会组织。讲武堂的学生中有几位成为著名的
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其中有丙班的学员朱德、12期华侨学生
叶剑英、17期学生
崔庸健等。现今保存的学堂是一幢米黄色砖木结构的四合院的二层建筑,由东、西、南、北四座楼房组成,面积大约有两个足球场的大小。楼里有课堂、宿舍、自习室、实验室、医护室,看着一排排桌椅和上面整齐摆放的书本、作业纸,似乎依稀能够看到曾经一群意气风发的少年在这里学习、生活和讨论时飞扬的神彩。
西南联合大学学风的质朴、踏实、民主是我对昆明的第二个印象,正如这所学校的校训——“刚毅坚卓”。西南联合大学又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发生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后南迁至昆明,合并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大成立后,这里荟集了一批著名的学者、专家、教授,
张伯苓、
蒋梦麟、
梅贻琦、朱自清、闻一多等300多位著名人士在这里任职、任教,从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解散,三所学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8年中共毕业学生约3000多人,联大师生担任中央研究院首届
院士27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154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其中有杨振宁、李政道2人获得
诺贝尔奖;赵九章、邓稼先等8人获得
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
刘东生、
叶笃正、吴征镒4位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宋平、
彭佩云、
王汉斌等人成为国家领导人。
曾经的西南联大今天已经成为云南师范大学校园中的一个部分,是国家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校园的东北侧,绿树环合之中,有一座“一二·一”烈士墓,其中安息着为民主献身的四烈士。墓西,耸立着一块由著名学者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的中国一代名校——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走在这座历经了百年风雨的校园里,抚摸着一座座纪念碑,听着穿着蓝衣黑裙联大校服为我们讲解的美丽女生低声吟唱联大的校歌,追抚往日联大的校园生活,缅怀先师们的教诲,眼前的一切,一种特殊的崇敬之情由然而生,如果说近代中国就曾有过一所世界一流大学,那她一定就是西南联大。她作为历史的奇迹存在着,无数的青年才俊、学科傲楚从那里走出来。“千秋耻,终已雪;见仇寇,如烟灭。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维三校,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神京复,还燕碣!……”
离开昆明,考察的一行人向腾冲行进。云南地势复杂,城市分散,行程的大半时间都是在大巴上度过的。途径楚雄、大理,在苍山洱海中感受着“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带来的少数民族风情。
经过漫长劳累的旅途,终于到了腾冲,这是一个我一直以来向往和期待的地方。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出身的我,对于那场壮烈如史诗般的滇湎抗战并不陌生,对于那支用鲜血洒满战场的英勇的中国远征军充满了敬意。在滇湎抗战国殇墓园,一面墙的英雄名字一下子冲击了我的视觉,在这里,祭奠着腾冲战役中第二十集团军牺牲的九千多名官兵。
雕刻在围墙上的壁画讲述着一场场悲壮的战役,墓园里的一座座墓碑展示着英雄们的大无畏。听讲解员说,在文革时,为了保护这些战友们的墓碑,生活在这里的老兵们悄悄地把墓碑埋在地下或者抱回家里,直到文革结束后才重新修葺了墓园。看着朝夕相处如兄弟般的战友中离别了妻儿、在自己身边流血倒下,亲手埋葬了他们,为他们树起一座座矮小的墓碑,多年后又带着这些墓碑东躲西藏,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和感情啊。
在墓园中,一向热闹的一行人罕见地沉默着,每个人都沉浸于六十年前的那段历史中。每个人将自己手中的菊花轻轻置于纪念碑前,深深鞠躬,有秩序地走出墓园,一直到滇缅抗战博物馆,都很少有人说话。我们在腾冲住了两天,也是一周以来最为沉默的两天,腾冲曾经是滇西抗战最惨烈的战场,滇缅抗战这段历史应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铭记的历史,但由于世事的变迁,如今这段历史在大多数国人心目中已经变得模糊了,只有到了腾冲,亲眼看到战争留下的痕迹,亲身感受弥漫在这座古城上空的历史气息,才能真正感受到那段历史是鲜活存在的。
从腾冲途径大理,再次回到昆明,结束了为期一周的考察。曾走过很多山水,曾参加过很多次考察,但这次云南之行给我留下的印象无疑是最为深刻的。好怀念啊,充满了革命激情的云南讲武堂,刚毅坚卓、人才辈出的西南联大,庄严肃穆、天地正气的国殇墓园、美丽幽静、小桥流水的和顺民居,还有娴静古朴的大理古城。无法用言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用中国远征军200师少将师长、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谱写的《战场行》作为结束语吧。
《战场行》
——戴安澜弟兄们,向前走!
弟兄们,向前走!
五千年历史的责任,
已落在我们的肩头,
已落在我们的肩头。
日本强盗要灭亡我们的国家,
奴役我们的民族。
我们不愿做亡国奴,
我们不愿做亡国奴。
只有誓死奋斗,
只有誓死奋斗,
只有誓死奋斗!